摘要
随着制造业对高精度、高效率检测需求的提升,非接触式测量技术逐渐成为工业检测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。本文以基恩士CL-3000系列彩色激光同轴位移计为研究对象,通过树脂板、胚料和玻璃薄膜三类典型应用案例,系统分析了其技术原理、测量优势及实际应用效果。研究表明,该技术通过共焦光路设计、光轴校准算法及多传感器融合技术,能够实现±0.2μm级测量精度,解决了传统接触式测量存在的效率低、误差大、损伤工件等痛点,为工业检测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。

1. 引言
在精密制造领域,厚度作为关键尺寸参数直接影响产品质量。传统接触式测量工具(如千分尺、接触式传感器)存在检测效率低(单次测量耗时3-5秒)、人为误差率高(约0.5%-1.2%)、易损伤工件等问题。非接触式激光测量技术因具有无磨损、高速度(可达10kHz采样率)等优势,逐渐成为行业主流方案。基恩士CL-3000系列通过彩色同轴共焦技术,在复杂表面适应性、测量稳定性等方面实现突破,本文通过具体案例验证其应用价值。
2. 技术原理与创新
2.1 彩色共焦测量系统
CL-3000采用同轴光路设计,通过分光棱镜将多波长激光束(红、绿、蓝)聚焦于被测物表面。各波长对应不同焦距(图1),当目标物高度变化时,反射光经针孔滤光后在Quad CMOS阵列上形成特征光谱。通过解析光谱峰值波长,系统可计算物距变化量,实现0.1μm级分辨率。相较于传统三角测量法,该技术消除了物面倾斜导致的余弦误差。

2.2 关键技术创新
光轴自校准技术:专用夹具配合PC软件实现双探头光轴±0.1°级对准,消除工件抖动影响(图2)。实验表明,当工件倾斜1.5°时,传统方法产生13.4μm误差,而CL-3000误差控制在0.3μm内。
热稳定性设计:感测头仅含光学元件,功耗降低82%(典型值0.5W),避免传统激光位移计因发热(温升8℃)导致的机械形变。
Quad处理系统:四通道CMOS协同工作,通过可靠性加权算法过滤表面粗糙干扰。在Ra6.3μm的胚料表面,测量波动值从±5μm降至±0.8μm。
3. 典型应用案例分析
3.1 树脂板连续厚度检测
传统问题:人工抽检(每班次抽检率<5%)无法捕捉产线波动,接触压力导致软质材料变形(最大0.1mm)。
解决方案:双探头对射布局(图3),实时计算厚度t=C-(A+B)。通过以下改进:

3.2 金属胚料高速测量
行业痛点:接触式传感器需停机定位(单次耗时6-8秒),探针磨损导致每月0.8μm精度衰减。
技术突破:

3.3 光学薄膜厚度监测
特殊挑战:透明材料产生多重反射干扰,传统激光位移计对15μm以下薄膜无法分辨。
创新应用:
4. 技术优势量化分析
通过对比实验验证CL-3000性能提升:
指标 | 千分尺 | 接触式传感器 | CL-3000 |
单点测量时间 | 3.2s | 1.5s | 0.02s |
重复性误差 | ±2μm | ±1μm | ±0.2μm |
年维护成本 | 0.3万元 | 1.2万元 | 0万元 |
适用材质 | 刚性材料 | 部分柔性材料 | 全材质 |
经济性评估:某汽车零部件厂引入后,年减少检测人工成本15万元,设备投资回收期<8个月。
5. 行业推广价值
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:
6. 结论
CL-3000系列通过光学设计创新与智能算法融合,解决了非接触测量中的表面适应性与精度稳定性难题。实际应用表明,其可使检测效率提升20-40倍,测量不确定度降低80%以上,为制造业质量管控提供了革新性工具。随着工业4.0发展,该技术将在柔性电子、生物医疗等新兴领域发挥更大价值。
参考文献
[1] 基恩士CL-3000技术手册,2021
[2] 激光共焦测量技术研究进展[J].光学精密工程,2020
[3] 非接触测量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白皮书,20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