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核电领域,安全壳宛如一位忠诚的卫士,肩负着守护核反应堆的重任,是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的关键防线。它的结构复杂且庞大,内部环境严苛,一旦出现安全隐患,后果不堪设想。
而安全壳鼓包现象,便是潜在隐患之一。鼓包通常是由于内部压力变化、结构老化、材料疲劳等多种因素导致的。这些鼓包可能起初微不足道,但随着时间推移,若不及时察觉并处理,极有可能逐渐扩大,进而削弱安全壳的整体结构强度,使得放射性物质泄漏风险大增。
传统的鼓包检测主要依赖人工完成。检测人员手持工具,在安全壳内小心翼翼地敲击钢内衬,凭借耳朵捕捉敲击声的细微差异,以此判断鼓包的位置与范围。这种方式弊端显著:一方面,人工检测效率极其低下,安全壳内部空间广阔,检测点众多,耗费大量人力与时间;另一方面,精度实在难以保证,人的听觉判断易受环境噪音、个人经验及身体状态等诸多因素干扰,微小鼓包很容易被遗漏,给核电站的安全运行埋下了 “定时炸弹”。
面对传统检测方式的困境,引入新的测量系统迫在眉睫。激光位移传感器等先进技术应运而生,它们如同核电安全领域的 “火眼金睛”,有望精准、高效地揪出那些隐匿的鼓包,为核电站的平稳运行保驾护航。
核心力量:激光位移传感器
(一)测量原理大揭秘
激光位移传感器的 “超能力” 源自其精妙的测量原理。它主要依据三角测量法或回波分析法施展身手。
在三角测量法中,传感器内部的激光器宛如一位精准的射手,发射出一束极细且能量集中的激光束,这束激光以特定角度射向安全壳钢内衬表面。光线抵达内衬后,会产生反射,反射光如同归巢的信鸽,迅速被传感器的接收单元捕获。接收单元通常由高灵敏度的光电二极管或 CCD/CMOS 图像传感器担当,它们能够敏锐捕捉反射光的细微变化。由于物体表面的鼓包会使反射光的入射角度产生微妙改变,根据激光发射点、反射点以及接收点之间稳固的三角几何关系,传感器内部的智能处理单元就如同一位聪明绝顶的数学家,能精确计算出传感器与内衬表面的距离变化,进而精准定位鼓包的位置与高度。
而回波分析法的运作方式稍有不同。传感器中的激光发射器火力全开,每秒向外发射高达上百万个激光脉冲,这些脉冲如密集的雨点般冲向目标。当脉冲遇到安全壳内衬后,会即刻反射回来,被接收器接收。处理器随即迅速计算激光脉冲往返所需的时间,要知道,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可是恒定的,依据这一固定速度与往返时间,就能轻松推算出距离值。这种方法在远距离测量场景中表现卓越,为全面检测安全壳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(二)优势尽显
在安全壳鼓包测量这场关键 “战役” 中,激光位移传感器凭借诸多突出优势,成为当之无愧的 “主将”。
精度方面,它堪称 “狙击高手”,能够达到微米级甚至纳米级的超高精度。在检测微小鼓包时,绝不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,与传统人工测量方式相比,简直是天壤之别。人工测量时,检测人员即便全神贯注、经验丰富,也难以察觉毫米级以下的细微鼓包,而激光位移传感器凭借其高精度,能轻松捕捉到这些潜在隐患,为安全壳的早期诊断提供精准数据,防患于未然。
速度上,它如同闪电侠一般。能够在瞬间完成多次测量,快速获取大量数据点,高效构建出安全壳内表面的详细 “地形图”。这在大规模的安全壳检测任务中,极大地缩短了检测时间,减少了核电站停机检修的时长,为电力供应的持续性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更为关键的是,激光位移传感器采用非接触式测量。在核辐射环境下,这一特性显得尤为重要。它无需与安全壳内衬直接接触,避免了对测量人员的辐射风险,同时也不会对待测表面造成任何损伤,确保安全壳的结构完整性不受丝毫影响,让测量工作安全、可靠地推进。
鼓包测量系统的精妙设计
(一)硬件构成全知晓
在这套创新的测量系统里,硬件可是实现精准测量的基础保障,它们各司其职,协同作战。
以树莓派为核心的测量端,就像是一位前线侦察兵,肩负着采集关键数据的重任。其中,激光位移传感器是当之无愧的 “主角”,型号为泓川科技的激光位移感测器HCM-120-A闪亮登场,它分辨率高达 30μm,重复精度 90μm,测量范围在 60 - 180mm 之间,凭借这些出色的性能参数,能够极其敏锐地捕捉到安全壳钢内衬表面细微的起伏变化,精准定位鼓包的位置与高度。
与激光位移传感器并肩作战的超声波测距传感器,选用的是HUA-4000超声波模块,精度可达 3mm,测量范围为 2 - 450cm,它主要负责测量滑块的横向位置,为整体测量提供辅助信息,确保测量的全面性。
此外,测量端还有供电装置和电源开关,为整个系统稳定运行提供充足动力,保障数据采集工作顺利进行。
而笔记本电脑则充当着数据处理端,如同一位智慧的军师,坐镇后方,接收来自测量端的原始数据,并运用强大的运算能力进行深度分析。它利用 C# 开发设计的软件,不仅能实时接收数据,还能绘制出直观的实时曲线,将抽象的数据具象化。通过巧妙的对比计算,快速且准确地分析出鼓包的位置、大小等关键信息,为后续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。
为了让测量端能够灵活移动,获取更多数据,系统还配备了滑轨。滑轨采用不锈钢材质精心打造,具备高度调节功能,确保滑块在滑动过程中始终保持水平状态,就像为测量端铺设了一条平稳的 “轨道”,让激光位移传感器和超声波测距传感器能够稳定、高效地工作,不放过任何一处潜在鼓包。
(二)软件系统巧运行
软件系统则是整个测量系统的 “智慧大脑”,指挥着硬件有条不紊地工作。
从软件框架来看,它构建起了一座无缝连接测量端与数据处理端的桥梁。测量端以树莓派 3B 为基础,凭借其丰富的接口和强大的运算能力,运行着基于 Python 开发的程序。当系统启动后,树莓派迅速与激光位移传感器和超声波测距传感器建立紧密联系,精准控制它们开始采集数据。传感器就像灵敏的触角,随着滑块在滑轨上平稳滑动,不断获取纵向与横向的距离信息。这些珍贵的数据通过 TCP/IP 技术,如同 “飞鸽传书” 一般,被迅速、稳定地传输至数据处理端。
数据处理端的笔记本电脑,搭载着用 C# 精心开发的软件。这款软件宛如一位专业的数据分析师,实时接收来自测量端的数据后,立即着手绘制实时曲线。曲线在屏幕上逐渐显现,仿佛是安全壳内表面的 “心电图”,将鼓包的蛛丝马迹直观呈现。通过复杂而高效的对比计算算法,它能快速从海量数据中提炼出鼓包的精确位置和大小信息。
在数据处理过程中,软件的一些关键技术发挥着神奇功效。比如,针对激光位移传感器,开发人员巧妙利用泓川科技的命令集进行二次开发,如同给传感器赋予了更多 “智慧”,能够根据实际需求灵活控制其采样模式与采样率,让测量更加精准、高效。超声波模块则通过树莓派精准控制电压,实现稳定的超声波测距。
然而,由于树莓派采用 Linux 操作系统,而数据处理软件依托于 Windows 操作系统,就像两位说着不同语言的伙伴,如何实现顺畅沟通是个难题。为此,开发团队投入大量精力,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解决多平台兼容问题,确保数据在不同系统间流畅传输,让整个测量系统成为一个紧密协作的有机整体。
实战检验:系统性能大测试
(一)测距精度大挑战
1. 纵向鼓包测量精度
为了验证这套基于激光位移传感器的测量系统到底有多精准,科研人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严格测试。
在纵向鼓包测量精度测试环节,模拟试验采用了精度极高的三维移动平台,其精度达到了令人惊叹的 10μm,远远优于激光位移传感器自身的精度,这就好比用一把无比精准的尺子去衡量传感器的测量能力。
测试时,在三维移动平台的 Z 方向精心选取了一段 3mm 的微小量距,从初始位置开始,每隔 0.5mm 就让传感器进行一次测量,如此反复,对这 6 段距离进行往返测量,并且为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,对同一位置还进行多次重复测量。考虑到测量初期可能存在的一些不稳定因素,选取开始测量 3s 后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,每个单独位置选取 25 个测量数据,取均值作为当前位置的测量值。
经过严谨的数据处理与细致分析,得出了令人振奋的结果。往测平均偏差仅为 47μm,在 6 号点位出现的最大偏差为 72μm;返测平均偏差更是只有 34μm,最大偏差出现在 6 号点位,为 59μm。对这些海量测量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后,得到回归方程,这表明测距精度与量程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,且固定误差稳定在 9μm。
如此出色的测量精度,意味着什么呢?与传统的人工测量方式相比,简直是天壤之别。人工测量在面对微小鼓包时,往往因为测量工具的精度限制以及人眼、手感的误差,很难精准判断鼓包的高度,而这套新系统能够轻松捕捉到毫米级甚至微米级的细微变化,让那些潜在的安全隐患无所遁形,为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数据保障。
2. 横向滑块位置精度
横向滑块位置精度同样不容忽视,它关系到整个测量系统的全面准确性。
试验中,选用了精度为 0.5mm 的毫米钢尺,在滑轨上每间隔 100mm 精心选取一个测量点,共选取 7 个关键测量点,让超声波模块对 6 段距离进行多次测量。同样,为保证结果的客观性,单个位置选取 25 个测量数据,取均值作为当前位置的测量值。
数据处理结果显示,3 次测量的横向平均偏差为 3mm,最大偏差出现在 6 号点位。进一步分析发现,横向测量偏差与距离存在强相关性,回归方程为。这一规律为实际测量提供了宝贵的操作建议:在实际使用过程中,尽量采用距离挡板较近的一段滑轨进行测量,这样能有效减小偏差,提高测量的准确性。
(二)实用性测试见真章
为了检验这套测量系统在实际场景中的表现,科研团队模拟了真实的核电站安全壳内环境,进行了实用性测试。
由于环境限制,在模拟试验中巧妙地以实验室电脑桌为例,在滑轨下方不同位置放置了 3 个形态各异的物块。有长 51.5mm、宽 41.6mm、高 6.8mm 的厚塑料块,模拟较大且明显的鼓包;还有长 32.1mm、宽 24.2mm、高 2.1mm 的薄方块,代表较为扁平、不易察觉的鼓包;以及高 5.0mm 的锥状物,模拟不规则形状的鼓包。
测试结果令人惊喜,从测量系统生成的竖直扫描鼓包高度曲线可以清晰看到,在 240 - 280mm 处的鼓包平均高度为 6.82mm,与实际放置的厚塑料块高度 6.8mm 几乎完全吻合;500 - 520mm 处的鼓包高度为 2.21mm,也精准反映了薄方块的高度;550 - 580mm 处鼓包高度为 5.02mm,与锥状物高度 5.0mm 高度一致。经多次重复测试,鼓包测量系统都能够准确识别桌面上异常凸起的位置,并精确测出相应的高度,充分展现了其在复杂环境下的强大实用性。
未来展望:技术革新新征程
随着核电技术不断向更高安全性、更高效率迈进,安全壳鼓包测量系统也将迎来持续升级与广泛应用的光明前景。
一方面,传感器性能的提升空间巨大。科研人员将致力于进一步提高激光位移传感器的精度,从现有的微米级向纳米级甚至更高精度进发,力求捕捉到安全壳内衬最细微的变化。同时,拓展测量范围,使其能够适应不同型号、不同尺寸安全壳的检测需求,无论是小型实验堆还是大型商用核电站的安全壳,都能精准测量。在恶劣环境适应性上,通过采用更先进的材料与防护技术,让传感器在高温、高辐射、高湿度的核环境中稳定运行,减少维护频次,延长使用寿命。
另一方面,系统功能拓展将成为关键发展方向。与自动化技术深度融合,实现测量系统的全自动化运行,从测量端的自动移动、自动定位,到数据处理端的自动分析、自动报告生成,最大限度减少人工干预,提高检测效率与准确性。借助人工智能算法,让系统具备自我学习能力,能够根据历史检测数据,智能预判潜在鼓包风险区域,提前进行重点监测;还能对复杂的鼓包形态进行精准识别与分类,为后续的维修决策提供详细、精准的数据支持。
未来,我们有理由相信,随着这些技术革新逐步实现,安全壳鼓包测量将变得更加高效、精准,为核电工业的稳健发展筑牢安全基石,让核能这一清洁能源在保障人类能源需求的道路上安全前行。
本文参考摘抄自:徐亚明, 张宇《安全壳鼓包测量系统的设计及实现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