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
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进步,新一代飞机的设计越来越注重提高空气动力性能、燃油经济性以及降低噪音和排放。在这一背景下,自适应机翼增升装置成为研究的热点。德国宇航中心(DLR)与空客集团(前身为EADS)合作开发了一种创新的自适应、智能渐变桁条或前缘结构,旨在通过智能控制实现机翼性能的优化。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项目的技术背景、实验设计、测试方法及其结果,特别是激光多普勒测振技术在风洞测试中的应用与优势。
技术背景与项目概述
该项目旨在通过自适应控制概念,提升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尤其是着陆时的综合性能。核心在于设计一种可直接连接到机翼盒段上的自适应、智能渐变桁条或前缘结构。如图1所示,该结构包括智能板和运动控制机构,通过有限元模型进行初步设计和分析。
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项目团队创建了一个带有渐变桁条的大型机翼段,并在俄罗斯国家研究中心的空气流体动力学中心的大型低速风洞(TsAGI 101)中进行了测试(图2)。三段自适应桁条由增强型玻璃纤维塑料制成的弹性增强蒙皮构成,这种材料的选择旨在提供足够的强度和灵活性,以适应动态飞行条件的变化。
风洞测试与动力学特性分析
风洞测试是评估机翼性能的关键环节,它不仅需要确保测试过程的安全性,还必须准确获取模型的动力学特性和静态刚度参数。为此,项目团队设计了一套复杂的风洞天平模型测试方案,并确定了多项关键参数。
在测试过程中,模型两侧通过弹性绳悬挂在桥式起重机上(图3),以模拟真实的飞行条件并达到所需的边界条件。这一设置确保了模型在风洞中的稳定性和可控性,为后续的动态参数测量提供了可靠的基础。
动态参数测量方法
为了确定样机的主要动态参数,项目团队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:接触式方法和非接触式方法。
接触式方法:
设备:使用普罗德拉公司的EX220SC电动激振器对结构进行激励,结合LMS SCADAS III / Stepped Sine LMS软件和PCB 333V32接触式传感器来记录结构的动态特性。
原理:通过电动激振器几何接触式传感器对结构施加振动,利用标准步进正弦信号进行测试,从而获取结构的振动响应。
优势:直接接触测量,信号稳定,但操作复杂,需要较多人力和时间。
非接触式方法:
设备:采用扫描式激光测振仪(现已升级至系统,具有更佳的光学灵敏度和测量精度),结合PCB 086E80冲击力锤敲击结构的金属部件或加强筋,激发结构振动。
原理:利用激光多普勒效应测量振动,通过冲击力锤提供脉冲激励,无需直接接触结构,即可实现高精度的振动测量。
优势:非接触测量,避免了对结构的干扰,测量精度高,操作简便,节省人力和时间。
实验结果与对比分析
通过对两种测试方法获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,项目团队得出了以下结论:
自然模态对比:
效率与成本对比:
激光多普勒测振技术的优势
通过本次实验,激光多普勒测振技术展现出了显著的技术和经济优势:
高精度测量:激光多普勒测振技术利用光学原理进行非接触测量,避免了传统接触式传感器对结构的干扰,提高了测量精度。
操作简便:非接触式测量方法无需复杂的安装和调试过程,操作简便,减少了人力和时间成本。
广泛适用性:激光多普勒测振技术适用于各种复杂结构和材料,特别是在高温、高压等极端环境下,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可靠性。
数据可视化:通过激光扫描和数据处理软件,可以实时显示和记录结构的振动情况,为后续的分析和优化提供了直观的数据支持。
结论与展望
本文详细介绍了自适应机翼增升装置的创新研究项目,重点分析了激光多普勒测振技术在风洞测试中的应用与优势。通过对比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测量方法,证明了激光多普勒测振技术在提高测试精度、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方面的显著优势。
未来,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发展,自适应机翼增升装置将成为提升飞机性能的重要手段。激光多普勒测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测试方法,将在机翼设计、优化和验证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同时,结合有限元分析和风洞测试,可以进一步提高机翼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,为新一代飞机的研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。